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第24届冬奥会张家口赛区2018-2021年野鼠寄生蚤调查分析
陈永明, 康东梅, 兰晓宇, 闫东, 刘冠纯, 史献明, 杜国义, 周松, 杨顺林, 候芝林, 郑楠, 杨爱, 张晓磊, 张进一, 孙飞, 马勇, 郭超, 戴宏, 王晓燕
摘要137)      PDF (822KB)(577)   
目的 了解第24届冬奥会张家口赛区2018-2021年野鼠寄生蚤种群数量和结构变化规律,为张家口赛区鼠类相关疾病的预测预警提供必要的依据。 方法 在张家口市崇礼区采用夹夜法捕获野鼠,收取其体表寄生蚤进行分类鉴定;应用Excel 2010软件对野鼠及其寄生蚤调查数据进行总结和逐年逐月统计,采用弦图对野鼠及其寄生蚤相关关系进行分析,运用集中度法对蚤类季节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2018-2021年在崇礼全区采用5 m夹线法共捕鼠302只,隶属于4科9属11种,除小家鼠未带蚤外,其他鼠种均带蚤;获蚤218匹,已确定蚤种隶属于4科8属13种,平均蚤指数为0.72;野鼠寄生蚤数量最高的是丛鬃双蚤指名亚种,与其关系最密切的是黑线仓鼠,另有长尾仓鼠、大仓鼠、黑线姬鼠等7种鼠检获该蚤;野鼠寄生蚤及雌雄蚤均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均 M=0.72)。 结论 张家口赛区野鼠寄生蚤的种群数量较高,结构丰富,季节性强,与黑线仓鼠关系密切,应在重点地区警惕其种群变化并密切关注相关鼠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及其传播带来的重要影响。
2022, 33 (3): 414-41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19
第24届冬奥会张家口赛区2018-2021年野外小兽类调查结果分析
陈永明, 康东梅, 杜国义, 闫东, 刘冠纯, 周松, 郑楠, 兰晓宇, 杨爱, 马勇, 张晓磊, 温林, 孙飞, 王晓燕
摘要140)      PDF (695KB)(575)   
目的 了解第24届冬奥会张家口赛区2018-2021年小兽种群数量和结构变化规律,为赛区小兽类相关疾病的预测预警提供必要的依据。 方法 采用5 m夹线法对张家口赛区奥运场馆所在地崇礼区全区的2镇8乡进行野外小兽调查,每月调查1次,每次随机选择6~8个样点,每个样点根据生境或海拔不同,选择1~2种有代表性的生境,每种生境布放鼠夹100夹;应用Excel 2010软件对小兽类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和逐年逐月统计,运用集中度法和线性相关分析对小兽密度和种类的季节分布和生境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2018-2021年赛区共计布夹33 610夹次,捕获小兽(以下简称鼠类)438只,平均捕获率为1.30%,隶属于2目4科9属12种,其中黑线姬鼠125只,占28.54%,为优势鼠种;2018-2021年鼠密度最高的年份是2019年,捕获率为2.09%,鼠种类最多的年份是2020年,共12种;从季节性分布规律来看,鼠密度有较强的季节性( M=0.58),呈双峰型,其中春季的3月为第1个高峰,秋季的8月为第2个高峰,鼠种分布有一定的季节性( M=0.31),呈单峰型;鼠密度随着海拔升高而增高,低海拔、中海拔、亚高海拔捕获率分别是0.22%、1.06%、2.00%;鼠种以中海拔(10种)居多,其次是亚高海拔(4种)和低海拔(3种);鼠密度与鼠种数在不同生境内有正相关趋势( r=0.823, P=0.006),鼠种变化以草滩、耕地、林带和山坡最为丰富。 结论 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所在地崇礼区野外鼠类的种群数量较高,物种组成丰富,活动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且不同生境分布具有规律性,应在重点地区警惕其种群密度和结构的变化。关注鼠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及其传播带来的重要影响。
2022, 33 (2): 293-29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24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1990-2020年小型鼠监测结果分析
陈永明, 康东梅, 闫萍, 杨顺林, 白雪薇, 周松, 王海峰, 郑楠, 杜国义, 陈凯乐
摘要286)      PDF (768KB)(998)   
目的 了解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1990-2020年小型鼠种类构成和数量变化规律,为疫源地动物疫情的预测预警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Excel 2010软件对小型鼠调查数据进行总结和逐年逐月统计,运用集中度法对小型鼠季节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1990-2020年共计布夹112 205夹次,捕鼠1 322只,平均捕获率为1.18%,其中2019年捕获率最高(2.30%),其次是2004年(2.20%),2000年捕获率最低(0.41%),高于平均捕获率的有9个年份,即1990、1999、2004、2012-2016和2019年;共捕获11种鼠类,隶属于4科8属,其中以黑线仓鼠最多,占63.31%,为优势鼠种;2014年捕获小型鼠的种类最多,为8种,1991年最少,仅有1种。小型鼠数量在全年分布较均匀( M=0.13),相对数量较多的是6月(247/1 322,18.68%)、7月(259/1 322,19.59%)和10月(250/1 322,18.91%);优势鼠种黑线仓鼠数量年际分布与小型鼠分布基本一致,最高年份均为2019年,数量分布有一定的季节性( M=0.30),捕获率夏秋季相对较高,最高的月份是10月(0.98%),其次是7月(0.82%),再次是6月(0.71%)和11月(0.71%)。 结论 小型鼠的种类数量有上升趋势,种类构成丰富,应警惕其种类变化对鼠间疫情流行和传播带来的重要影响。
2022, 33 (1): 89-9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16
印鼠客蚤的发育周期及形态观察
康东梅, 崔耀仁, 郑楠, 孟凤霞
摘要312)      PDF (1916KB)(919)   
目的 饲养、观察和记述印鼠客蚤发育各期的形态过程及其变化特征。 方法 采用湿滤纸饲养和平皿中培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饲养繁殖,利用体式解剖镜和显微成像系统采集、观察和记录印鼠客蚤各期形态发育变化及其特征。 结果 获得印鼠客蚤生长发育周期“卵-幼虫-蛹-成蚤”的各期形态变化特征图片;该蚤从卵产出至子代成虫羽化历期历经26~35 d,其中卵期为2~7 d,幼虫期6~19 d,蛹期10~22 d,成虫期26~60 d;产卵数及幼虫孵化数随供血时间遵循“高峰期-低谷期”的循环方式进行。 结论 印鼠客蚤发育周期有形态变化和发育时间变化节点,可为该蚤的精准防制提供作用靶点。
2020, 31 (6): 672-67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6.009
DNA条形码技术在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常见蚤种鉴定中的应用
兰晓宇, 鲁亮, 候芝林, 杜国义, 史献明, 崔耀仁, 刘冠纯, 陈永明, 康东梅, 郑楠, 任兴宇, 闫东
摘要346)      PDF (1576KB)(953)   
目的 以河北省常见鼠疫媒介蚤为研究对象,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COⅡ)基因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建立河北省常见蚤种的DNA条形码数据库。 方法 2018年6-8月在张家口市康保牧场采集鼠体寄生蚤及洞干蚤,2018年9-10月在张家口崇礼区采集鼠体寄生蚤,经形态学鉴定后,选取标本形态完整的不同蚤种提取总DNA,扩增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蚤类序列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利用邻接法构建COⅠ和COⅡ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 结果 选取的16份蚤类样本均能通过PCR扩增出特异性COⅠ和COⅡ基因条带,其中13份样本COⅠ测序成功,12份样本COⅡ测序成功。COⅠ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中,12份样本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1份样本与形态学有差异。COⅡ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与形态学鉴定全部一致。 结论 COⅠ和COⅡ基因均可作为DNA条形编码基因对河北省鼠疫疫源地的常见蚤类进行物种鉴定,利用2个基因同时进行蚤种鉴定提高了鉴定的成功率,所积累数据为以后的蚤类分子鉴定技术提供了可利用的数据库。
2020, 31 (6): 662-66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6.007
3种蚤类幼虫触角与肛柱结构量度的测定和比较
崔耀仁, 康东梅, 郑楠
摘要316)      PDF (1606KB)(897)   
目的 观察和比较印鼠客蚤、猫栉首蚤和缓慢细蚤3种蚤类幼虫的触角及肛柱形态,测量和比较触角长与触角间距比值、肛柱长与肛柱间距比值及差异,探讨和建立对幼虫可量化的数值分类与鉴定的方法。 方法 在温度(24±1)℃,相对湿度(80±10)%的条件下,以小白鼠为供血动物,采用常规饲养和平皿中培育的方法获得3种蚤类幼虫,体式解剖镜下拍摄幼虫图片,测量幼虫的触角长、触角间距、肛柱长及肛柱间距,采用秩和检验对3种幼虫触角长与触角间距的比值、肛柱长与肛柱间距的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种幼虫的触角形态基本相同,但触角长及触角间距存在差异,其中印鼠客蚤幼虫触角长与触角间距的比值为0.87±0.06,猫栉首蚤幼虫触角长与触角间距的比值为1.26±0.37,缓慢细蚤幼虫触角长与触角间距的比值为1.02±0.06,三者触角长与触角间距的比值进行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73.241, P<0.001),三者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印鼠客蚤幼虫的肛柱纤细,且基部至端部近等粗;猫栉首蚤幼虫的肛柱形态由基部到端部变化急促,基部粗,端部细;缓慢细蚤幼虫肛柱粗壮,且基部至端部近等粗。3种幼虫肛柱及肛柱间距存在差异,其中印鼠客蚤的幼虫肛柱长与肛柱间距的比值为1.31±0.13,猫栉首蚤的幼虫肛柱长与肛柱间距的比值为2.60±0.55,缓慢细蚤的肛柱长与肛柱间距的比值为4.82±1.47,对三者的肛柱长与肛柱间距的比值进行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61.082, P<0.001),三者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 3种幼虫的触角形态相近,肛柱形态各异。触角长与触角间距的比值及肛柱长与肛柱间距的比值均存在较大差异,可作为居民区常见蚤种幼虫形态分类鉴定的依据。
2020, 31 (5): 575-57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5.015
DNA条形码技术在河北省鼠疫疫源地鼠种鉴定中的应用
闫东,鲁亮,金圣浩,史献明,崔耀仁,刘冠纯,李玉伟,刘起勇,郑楠,康东梅,白雪薇,牛艳芬,陈永明,周松,兰晓宇,李振海
摘要340)      PDF (657KB)(781)   
目的 以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常见鼠为对象,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鼠类鉴定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2012年在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内采集鼠肝脏标本,并保存整只鼠,制作剥制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用通用引物PCR 法扩增线粒体COⅠ基因,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他鼠类物种的DNA条形码进行BLAST 比对,并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87份样本均能通过PCR 扩增出特异性COⅠ基因条带,其中85份样本所构建的分子进化树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2份样本结果有差异,经反复鉴定头骨及形态标本,发现为现场鉴定错误。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对鼠类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同时还可以探讨啮齿动物属、种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问题。
2014, 25 (1): 21-23.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1.006
河北省康保县鼠间鼠疫流行特点的分析
董国润,杜国义,郑楠
摘要1141)      PDF (279KB)(917)   

【摘要】 目的 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制定鼠疫防治对策及疫情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河北省康保县鼠疫自然疫源地鼠间鼠疫暴发流行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找出了鼠疫流行特点,揭示了其流行规律。结论 鼠疫流行具有突发性,流行范围广、强度大。主要宿主动物数量明显回升及鼠间鼠疫有向城镇、人口稠密地区发展的趋势。

2009, 20 (3): 249-250.